“Vibe Coding” 或许听起来有些随性,但它绝非“随缘编程”。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编程范式,核心在于将开发者的精力从逐行实现代码的“术”,提升到定义系统意图与架构的“道”。我们不再是代码的砌墙工,而是手握蓝图、指挥AI施工团队的架构师。代码终将变为黑盒,我们的战场正在迁移到更抽象的层面。深刻的编码知识是我们的优势,它让我们能提出更精准的问题,做出更专业的判断,而不应成为我们拥抱新范式的枷锁。
以下是根据您的思考总结并扩展的七条核心心法,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驾驭“Vibe”。
🎯 心法一:提问的艺术——谋定而后动,一语中的
核心思想: 不要着急提问!一个高质量的指令(Prompt)远胜于十次低效的反复修改。
在 Vibe Coding 中,Prompt 就是你的技术规格文档。一个模糊的指令只会得到一个平庸甚至错误的结果。一个卓越的指令应该是一个完整的、结构化的“需求包”。
一个黄金 Prompt 的构成要素:
- 背景(Context): 这个任务是在什么场景下发生的?它要解决什么业务问题?例如:“我正在为一个电商后台开发一个订单管理模块。”
- 目标(Goal): 你想让 AI 具体做什么?要清晰、无歧义。例如:“请为我创建一个 React 组件,用于展示订单列表,并支持分页和搜索功能。”
- 约束与顾虑(Constraints): 有哪些技术栈限制、性能要求、或者你预见到的潜在问题?例如:“请使用 Tailwind CSS 进行样式设计,确保组件是响应式的。另外,我担心一次性加载过多数据会导致性能问题。”
- 建议与方向(Suggestion): 你有没有偏好的实现方式或已经想好的思路?这能极大提升 AI 输出的质量。例如:“我希望数据获取逻辑能被封装在一个独立的 Hook (useOrders) 中。搜索功能应该在前端实现,对订单号和商品名称进行模糊匹配。”
记住,你不是在下命令,你是在做技术交底。 这种思维的转变,是 Vibe Coding 的第一步。
📜 心法二:版本控制即叙事——让 Commit 记录你与 AI 的对话
核心思想: 每一次 Vibe 都对应一次 Commit,并将当时的 Prompt 写入 Commit Message。
如果说代码是故事的最终篇章,那么 Commit Message 就是这个故事的创作笔记。将 Prompt 纳入版本控制,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:
- 完全可追溯性: 当你回顾一段由 AI 生成的复杂代码时,附带的 Prompt 能立刻让你明白“作者”当时的意图是什么。这比阅读代码本身去反推逻辑要高效得多。
- 可回滚的“对话”: 如果某次 Vibe 的结果引入了 Bug,你可以轻松地回滚到上一个状态,并基于之前的 Prompt 进行微调,而不是从零开始。
- 上下文的延续: 当你需要对某个模块进行迭代时,可以把之前的 Commit Message (包含Prompt) 作为新的上下文,让 AI 在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开发,保证了功能的一致性。
实践范例:
git commit -m "feat: Add order search functionality [Prompt] Create a search input field within the OrderList component. The search should filter the orders array in real-time based on the `orderId` and `customerName` properties. The filtering logic should be case-insensitive and implemented on the client-side for now. Use the existing state management to handle the search term. "
这样做,你的 Git 历史就不再是冰冷的代码快照,而是一部生动的、关于系统如何演进的“人机对话史”。
🏛️ 心法三:注释即架构——用“总分结构”精确制导
核心思想: 在 AI 写代码之前,你先用注释写好“代码的骨架”。
如果你需要更精确的控制,请像写文章一样,先列好提纲。在 Vibe Coding 中,注释就是你的架构蓝图。通过“总分结构”的注释方式,你可以将一个模糊的需求,拆解成 AI 可以清晰执行的子任务。
操作步骤:
- 文件级注释(总): 在文件顶部,用注释清晰地说明这个文件的核心职责是什么。
// /components/OrderList.jsx // // This file defines the OrderList component. // Its sole responsibility is to display a list of orders, // handle pagination, and allow users to search through the list. // It receives order data as props and delegates state management to parent components or hooks.
- 类/函数级注释(分): 在每个函数或类的声明之前,用注释描述它的具体功能、输入(参数)、输出(返回值)以及关键的实现逻辑。
// Renders the pagination controls. // @param {number} currentPage - The current active page. // @param {number} totalPages - The total number of pages. // @param {function} onPageChange - Callback function to handle page changes. function PaginationControls({ currentPage, totalPages, onPageChange }) { // AI will gen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here } // The main component.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OrderList({ orders }) { // 1. Define state for search term and current page. // 2. Create a memoized function to filter orders based on the search term. // 3. Render the search input, the filtered order list, and the pagination controls. }
通过这种方式,你从一个“需求方”转变为“架构师”。你定义了规则和边界,AI 则负责高效地填充细节,确保最终产出完全符合你的设计。
🔬 心法四:聚焦式迭代——精通 Cmd+K 的微操艺术
核心思想: 多用行内编辑(如 Cmd+K),少做全局重写。这既节省资源,又能精准修改。
当你需要对 AI 生成的代码进行微调时,最忌讳的就是复制整个文件,然后笼统地提出修改意见。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请求次数,还可能导致 AI 在重写时“好心办坏事”,改动了你本想保留的部分。
Cmd+K (或类似功能) 就像一把外科手术刀,它允许你:
- 精准定位: 只选中你需要修改的函数或代码块,意图清晰。
- 保持上下文: AI 能更好地理解它是在一个现有代码结构内做局部优化,而不是进行颠覆性的重构。
- 高效迭代: 修改一个小函数的反馈速度,远快于重写整个文件。这让“编码-反馈”的循环变得极其流畅。
将宏大的“重构整个页面”任务,分解为一系列“修改这个函数”、“优化这段逻辑”的微操作,是 Vibe Coding 高效能的秘诀。
🔗 心法五:代码之外的链接——构建超越代码的知识网络
核心思想: 在注释中关联所有相关资源,让代码成为信息的枢纽,而不只是孤立的逻辑。
现代开发远不止代码本身。设计稿、产品文档、技术文章、API 规范……这些都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我们应该利用注释,将这些散落的“知识孤岛”链接起来。
这指的不仅仅是 IDE 能自动分析的本地文件引用,而是更宏观的关联:
- 灵感来源:
// This state management pattern is inspired by the concepts in this article: // <https://kentcdodds.com/blog/application-state-management-with-react>
- 设计稿链接:
/* Styles for the user profile card. Refer to the Figma design for detailed specs: <https://www.figma.com/file/xxxxx/DesignSystem/>.... */
- 模板或数据源:
# This script processes data exported from Metabase. # Template query can be found here: # <https://our-metabase-instance.com/question/123>
通过建立这样的“知识网络”,我们是在为未来的自己和同事铺路。当代码本身成为一个“黑盒”时,这些注释就成了理解其行为、背景和决策依据的“说明书”,其价值甚至超越了代码实现本身。
🕵️ 心法六:代码审查官——拥抱批判性思维
核心思想: AI 负责产出,你负责审判。你的核心价值从“写代码”转变为“审查代码质量”。
AI 是一个不知疲倦但没有“常识”的实习生。它可能会写出功能正确但存在安全漏洞、性能瓶颈或难以维护的代码。因此,Vibe Coding 时代的开发者必须成为一个顶级的 Code Reviewer。
- 从“实现者”到“验证者”: 将你的精力投入到审查 AI 生成代码的逻辑漏洞、安全风险(如SQL注入、XSS)、性能问题(如不必要的循环、内存泄漏)和可扩展性上。
- 建立审查清单(Checklist): 针对你的项目,建立一个 AI 代码审查清单。每次 AI 提交代码后,像过海关一样逐项检查。
- 用AI的矛,攻AI的盾: 让 AI 帮你写测试用例!你可以提出这样的指令:“为刚才的函数编写全面的单元测试,覆盖所有边界条件。”
你的深厚编码功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——不是用来写,而是用来看穿。
🏰 心法七:抽象边界的守护者——定义规则,而非实现细节
核心思想: 你的工作不是建砖墙,而是规划城市。专注于定义模块间的“接口”和“契约”,让 AI 去填充城市里的建筑。
随着 AI 生成的代码量越来越大,系统熵增的风险也在变高,模块之间可能会变得混乱和耦合。你最重要的职责,是作为架构师,守护系统抽象边界的清晰。
- 接口先行: 在开始一个新功能时,优先用代码(或注释)定义出清晰的 API 接口或函数签名。例如,先定义好
function getUserProfile(userId): Promise<UserProfile>
,明确它的输入和输出类型。
- 契约式编程: 在 Prompt 中明确模块的“职责范围”。“这个模块只负责数据获取和缓存,绝不包含任何 UI 逻辑。” 这种指令能有效防止 AI 写出“大泥球”式的代码。
- 系统级思考: 将你的视角从单个文件或函数,提升到整个系统的模块交互图。你的 Vibe 应该是关于“模块A如何通过接口X与模块B通信”,而不是“如何实现模块A里的某个功能”。
你为系统划分了清晰的领地和道路,AI 则在每个领地里高效地耕作。这能确保即使在 AI 的高速产出下,系统架构依然保持优雅和健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