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ze开源:字节的另一场“飞书式”战略撤退?
🌋

Coze开源:字节的另一场“飞书式”战略撤退?

Tags
Created time
Jul 27, 2025 09:54 AM

战略地图:AI应用层的范式转移

notion image
 

双轮驱动的巨头:主营业务与云服务

审视当今顶级的互联网公司,从阿里、腾讯到字节跳动,其商业帝国往往由两大现金牛业务双轮驱动:
  • 主营业务: 贡献核心营收与流量的基石,如淘宝、微信和抖音。它们是帝国的现在。
  • 云服务: 面向未来的增长引擎与技术基座,如阿里云、腾讯云和火山引擎。它们是帝国的未来。
所有新业务的诞生,最初都怀揣着成为第一增长曲线的梦想,即成为下一个“主营业务”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字节对于 Coze 的最初定位,正是希望它能成为 AI 时代一个新的平台级主营业务。然而,当这条路被证明无法走通时,它便不可避免地滑向了第二条宿命——降级为辅助工具,为“云服务”这一增长引擎输送燃料。这正是 Coze 开源故事的起点,也是一场精美的、体面的“战略撤退”。

平台梦的破碎:产品很好,但生意不好

Coze 最初的野心,是成为 AI 时代的“App Store”。它希望连接 Bot 的“创作者”和“使用者”,从而在这个新兴的生态中占据中心位置。但这个梦想很快就因一个无法破解的恶性循环而破灭。
notion image
这个窘境与飞书如出一辙:
  • 对创作者而言,天花板太低。 顶尖的 AI 开发者很快就会发现,Coze 这样的图形化界面虽然降低了入门门槛,但也严重限制了创造的上限。优秀的创作者,最终会选择拥抱更灵活、更强大的原生代码框架。
  • 对使用者而言,场景太割裂。 用户为什么要特意打开一个独立的 Coze 平台,去使用一个“订餐 Bot”?他们的需求早已被各种超级 App 和日益强大的通用大模型所满足。
最终,Coze 没能等来创作者和使用者的大爆发,网络效应无从谈起。一个无法形成正向循环的平台,无论产品打磨得多么精致,其商业价值都将趋近于零。

战略转向:当房子无法收租,就把它卖个好价钱

既然作为主营业务的平台梦已碎,那么最大化这笔“资产”的剩余价值,便成了理性的选择。开源,就是字节为 Coze 找到的最佳归宿,其核心目标是为旗下的火山引擎云服务输送炮弹。
notion image
这是一种经典的“剃刀与刀片”商业模式。免费的 Coze 是那把精美的剃刀,而昂贵的云服务和模型调用,则是需要持续购买的刀片。通过这一操作,字节成功地将一个可能成为“负资产”的产品,转化为了其核心云业务的强大获客工具。

有所保留的开源:一场精准而低调的商业手术

然而,这次开源并非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,其低调的姿态和不完全开源的“Open-Core”(开放核心)模式,恰恰暴露了这场战略转向背后精密计算的商业本质。
  1. “不完全开源”是商业模式的必然选择。 字节开放的是足以吸引开发者的核心框架,但保留了更具商业价值的部分(如企业级功能、托管服务等)。这确保了免费的开源版本是“诱饵”,而真正能带来收入的增强功能和云服务,依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  1. “异常低调”则是一种清醒的策略。 一方面,它有效管理了外界预期,避免了沉重的社区维护“承诺”。另一方面,低调处理也是为战略撤退保留了体面,避免了“平台梦失败”的负面解读,并能更精准地触达目标开发者群体。

深层逻辑:模型正在吞噬工作流

然而,字节的考量远比“止损”和“为云服务引流”更为深刻。他们看到了一个更底层的、颠覆性的趋势:大模型本身的能力,正在“吞噬”工作流(Workflow)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作流将彻底消失,尤其是在企业内部。工作流是实现企业内 AI 落地的重要方式,但它不是全部,也不应该是唯一的功能。 对于需要严格遵循特定流程、确保合规性、并与现有系统深度集成的企业级应用而言,一个明确、可视化的工作流仍然是不可或缺的。它为复杂的业务逻辑提供了确定性的骨架。
问题的关键在于,工作流的角色正在从“舞台的中心”退为“强大的后台基础设施”。它不再是用户直接交互的唯一界面,而是被更智能的 Agent 所调用的、确保流程准确执行的可靠工具。因此,我们可以从两个范式的对比中清晰地看到这场角色的转变,而非简单的替代:
  • 旧范式:以“工作流”为中心 (Workflow-Centric)
    • 开发者角色: 流程设计师。需要手动、确定性地编排每一个步骤。
    • 模型角色: 被动工具。在流程中被动调用,执行特定任务。
    • 核心理念: 通过固定的流程来模拟智能。
  • 新范式:以“模型”为中心 (Agentic)
    • 开发者角色: 目标设定者与工具提供者。只需设定最终目标,并提供工具箱。
    • 模型角色: 智能代理/指挥官。能自主思考、规划、调用工具并反思修正。
    • 核心理念: 智能本身(模型)驱动流程的生成与执行。
当智能本身变得足够强大时,用于模拟智能的繁琐流程,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。字节显然洞察到了这一点:继续在“工作流”这个即将被技术浪潮淹没的沙滩上构建城堡,是毫无胜算的。

镜鉴:Coze 开源,Dify 的“护城河”在何方?

字节为 Coze 选择的命运,是整个 AI 应用层平台必须面对的镜鉴。尤其是对于 Dify 这样的平台,Coze 的故事既是警钟,也是机遇。它迫使 Dify 必须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:当“工作流”本身不再是壁垒时,我们真正的核心价值是什么?

Dify 的真正护城河:上下文工程 (Context Engineering)

将 Dify 与 Coze 或 n8n 放在一起,仅仅比较其工作流(Workflow)功能的优劣,是一种维度的错判。在“模型吞噬工作流”的时代,所有上层应用的核心竞争力,都将从“流程设计”转向“上下文工程”。谁能为大模型提供最精准、最丰富、最高效的上下文(Context),谁的应用就将表现得更智能、更可靠。
notion image
这才是 Dify 真正的护城河,它可以被分解为三大核心系统:
  1. 有状态的记忆引擎 (Stateful Memory Engine): 这远不止是保存聊天记录。一个强大的记忆引擎必须管理多种状态,是构建智能 Agent 的基石。Dify 在这方面仍有提升空间,一个更强大的内置记忆系统,是其最需要攻坚的核心壁垒。
  1. 智能化的资源调度层 (Resource Orchestration Layer): 这是 Dify 已有的优势,未来需要更加“智能”。它不只是连接,更是调度,动态选择最优的模型、工具和知识。
  1. 完善的可观测性套件 (Observability Suite): 当 AI 的决策过程变得不确定时,让“黑箱”变“白箱”就成了刚需。目前,Dify 可以集成 Langfuse 等优秀的第三方工具,但这只是权宜之计。未来,将可观测性内化为自身的核心能力,是其必然选择。 一个自研的、深度集成的套件,不仅能为开发者提供更契合 Dify 架构的 Trace 链、成本分析和评估工具,更是构建企业级信任和数据安全屏障的关键。从“集成”到“自研”,是 Dify 从工具平台迈向企业级操作系统的必经之路。

结语:Dify 的前路

Coze 的开源,不仅为 Dify 增加了一个强大的开源对手,更重要的是,它为整个赛道提供了一次深刻的、代价高昂的市场教育。它迫使 Dify 必须直面并反思自身的业务逻辑与产品定位。
这既是警钟,更是机遇:它彻底宣告了单纯依赖“工作流编排”作为核心卖点的时代已经结束。Dify 的前路在于,抓住这次行业范式转移的契机,完成一次深刻的自我进化:
  • 弱化“工作流”的营销定位, 将其作为服务简单任务的入门功能。
  • 强化“AI 应用后端操作系统”的价值主张, 将研发重心全面转向记忆引擎、资源调度和可观测性这三大支柱。
  • 将“上下文工程”作为第一技术壁垒, 致力于成为全球范围内,为大模型提供上下文效率最高的平台。
最终,Dify 要做的,不是一个更漂亮的“Bot 搭建器”,而是成为所有 AI 原生应用背后,那个不可或缺的、强大的“大脑中枢”和“记忆系统”。这才是它在未来十年,真正的生存之道。